很多年前就流行一句话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,学生选专业,都偏重理工科。而且,在传统高校的学科设置里,文科本来就很少,像经济学、社会学这样的学科,很多高校开设得非常少。理工科学生的比例怎么会下降呢?这简直不可思议,但是这却是这些年的实情。
文科生一般是那些数理化学不好的人无奈的选择,文科生也是被理工科学生瞧不起的存在。虽然文科生一本招生人数要远小于理工科,可是文科生的报考人数已经开始接近理工科人数。可是近十几年的社会发展,大学里的文科专业越来越多,大学招收的文科生也越来越多,随之带来的就是理工科类学生的比例下降。文科专业大学生人数的越来越多,也直接造成了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困难。
文科课程无法给学生提供就业手段,文科的就业更吃家庭的资源和背景了。所以广大普通家庭毕业的文科生只能去扎堆考公务员、考教师、考事业单位而文科找工作,真的不容易,如果不考公考编,绝大多数只能去从事运营、销售等门槛极低的岗位。
如果学计算机、通信相关专业,大概率也能在一二线城市立住脚,比如说进互联网公司996奋斗当一名程序员呗,起码赚得多;如果学医学相关专业,越老你越吃香,进医院了,一辈子你都有人求。这辈子你在当地也是能混到中等以上收入的水平;如果学机械、自动化相关专业,哪怕是普通二本,你也很容易签个企业,毕业当个工程师技术员,我敢说,绝对比你校70%以上的文科生起薪就要高了。
文科生的就业模式有哪些呢?在中国,文科毕业生只有四种模式:
第一种模式,靠本事吃饭
这一类就是小镇做题家之王,靠天资和内卷获得成功,拥有最顶级的脑袋进入最顶级的高校学习,毕业后进入红圈律师事务所、顶级金融机构、或者靠教人做题成为像李永乐、俞敏洪这那样的网红老师,这种人极少,世上罕见。
第二种模式,靠爹妈荫庇
最典型例子就是各种网上的二世祖,凭借类似于”我爸是李刚“这一类的话,永远在网上吸引着大家的目光。
第三种模式,公务员教师
这一类主要是家里没啥大背景,自己也不是最聪明那一类,智商水平中等最多偏上,卷功还有一点,成功卷了一个公务员或教师编,起码这辈子安稳。
第四种模式:就业困难的大多数人
这一类人是最广大文科生的现状,他们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奇奇怪怪专业,拿着月薪低于3000元,或者压根找不到什么工作,蹲家备考。